随着 ESG(环境、社会、治理)理念在企业经营中的普及,债务管理不再仅关注 “偿债能力”,还需结合 “环境责任、社会责任、治理规范”,通过 ESG 导向的债务管理,既能降低融资成本(如 ESG 表现好的企业更容易获得低息贷款),又能实现可持续发展。企业可从以下 3 个方向将 ESG 融入债务管理。
首先,发行 “ESG 专项债券”,获取低成本债务融资。ESG 专项债券是企业为 “绿色项目、社会责任项目” 募集资金的债务工具,因符合政策导向,常获得投资者青睐,融资成本低于普通债券。例如:一是 “绿色债券”,用于环保项目(如节能改造、新能源开发),某化工企业发行 2 亿元绿色债券,用于生产线节能改造,票面利率 3.8%,比同期普通企业债低 0.5 个百分点;二是 “社会责任债券”,用于就业、扶贫、公共服务等项目,某零售企业发行 1.5 亿元社会责任债券,用于县域门店扩张(创造 500 个就业岗位),获得地方政府贴息支持,实际融资成本仅 3.2%;三是 “可持续发展挂钩债券”,债券利率与企业 ESG 目标挂钩(如 “若 2025 年碳减排目标未达成,利率上浮 0.3 个百分点”),某汽车企业发行 3 亿元可持续发展挂钩债券,因 ESG 目标明确、可量化,获得多家机构投资者认购,发行利率低于市场平均水平。
其次,将 “ESG 表现纳入债务风险评估”,优化债务结构。企业在评估债务风险时,需新增 “ESG 风险维度”,避免因 ESG 问题导致债务成本上升或融资受阻:一是环境风险(如污染罚款、碳税),若企业存在环保违规记录,可能被金融机构提高贷款利率(如上浮 1-2 个百分点),需优先偿还高息债务,同时投入资金整改环保问题;二是社会风险(如员工维权、客户投诉),若企业因拖欠工资引发员工维权,可能影响征信,需优先清偿职工债权,避免影响其他债务偿还;三是治理风险(如关联交易不规范、信息披露不透明),若企业治理存在缺陷,可能被债权人要求提前偿还债务,需完善治理结构(如规范关联交易决策流程),降低债务违约风险。某制造企业通过将 ESG 表现纳入债务评估,识别出 “环保设备投入不足” 的环境风险,提前偿还高息民间借款,腾出资金采购环保设备,既降低了债务成本,又改善了 ESG 表现,后续成功获得银行低息贷款。
最后,通过 “ESG 导向的债务重组”,平衡偿债与可持续发展。企业陷入债务危机时,可在重组方案中融入 ESG 元素,争取债权人支持:一是 “绿色债务重组”,若企业有绿色项目(如光伏电站),可与债权人协商 “将部分债务转为绿色项目股权”,某新能源企业将 5000 万元债务转为光伏电站 10% 股权,债权人获得长期收益,企业减轻偿债压力;二是 “社会责任重组”,承诺重组后保障员工权益(如不裁员、按时支付工资)、支持地方就业,某餐饮企业在债务重组中承诺 “保留 80% 员工岗位、新增 20 个残疾人就业岗位”,获得地方政府协调债权人同意展期,重组方案顺利落地;三是 “治理优化重组”,在重组协议中约定 “完善公司治理结构(如引入独立董事、规范财务披露)”,某上市公司通过治理优化重组,改善了信息透明度,获得机构债权人同意降低利率,重组后债务成本下降 1.5 个百分点。